1.如何学会敢于向命运挑战?

2.判断题:消费税中汽油,柴油以吨数为计税依据

3.车用汽油选用的原则有哪些

汽油价格太高_汽油价格不公

在1870年,俄亥俄州,约翰·洛克菲勒(John Rockefeller)、威廉·洛克菲勒(WilliamRockefeller)、亨利·弗拉格勒(Henry Flagler)、化学家塞缪尔·安德鲁(Samuel Andrews),匿名合伙人史提芬·哈里斯(Stephen Harkness),与威廉的姐夫奥利弗·詹宁斯(Oliver Jennings)合伙建立了标准石油。在开始的10,000股中,洛克菲勒分得2,667股;威廉、亨利与塞缪尔各分得1,333股;史提芬分得1,334股;奥利弗分得1,000股; 而洛克菲勒、安德鲁与弗拉格勒公司(Rockefeller, Andrews & Flagler)分得1,000股。通过后来受到广泛批评的高效战术,它在1872年的两个月内吞并或者摧毁了它在克里夫兰的大部分竞争者,在后来更是席卷美国东北部。

在早年,因为洛克菲勒是塑造新石油工业的唯一的、重要的人物,所以他统治着团队。权利集中在公司在克利夫兰的总部,但是总部的决策都以合作方式作出。

州作出反应,试图通过立法限制公司规模。洛克菲勒和他的联营者发展出新方法去组织他们快速成长的企业。在1882年,他们将各州公司整合在一群委托人(Trustees)下。根据秘密合约,旧时的37个股东将他们的股份“委托”予9个委托人:威廉·洛克菲勒与他的长兄,约翰·洛克菲勒、奥利弗·佩恩(Oliver H. Payne)、查尔斯·普拉特(Charles Pratt)、亨利·弗拉格勒,约翰·阿奇博尔德(John Archbold)、威廉·沃登(William Warden)、雅比斯·博斯特威克(Jabez Bostwick)与本杰明·巴斯特(Benjamin Brewster)。这种组织形式被证明是非常成功的,所以,在后来,其它的巨型企业都用了这种“托拉斯”形式。

公司的成长,除通过增加销售,还通过收购竞争对手。在购入竞争对手的公司后,洛克菲勒关闭他认为是低效的公司而保留其它的公司。在1868年一个精彩的交易中,纽约中央铁路旗下的湖滨铁路(Lake Shore Railroad)招标,只要一间公司每日输送60加仑石油,并自行装卸,该公司就能以原价的71%运输石油,即每加仑一分,每桶42分。小公司都谴责这次招标不公平,因为他们没有的能力为折扣而产出足够的石油。

在1872年,洛克菲勒加入南方促进公司(South Improvement Company),这使得他在运输时能够得到回扣,让竞争对手露出弱点。但是此举被揭发,竞争对手要求宾夕法尼亚州议会撤回南方促进公司的契约。

标准石油的行动与秘密运输合约使得其煤油价格由1865年的56分跌至1870年的26分。

在1885年,俄亥俄标准石油将总部由克利夫兰迁到纽约市百老汇26号(26 Broadway)。同时,俄亥俄标准石油注册了新泽西标准石油,因为新泽西州的公司股份所有权法比较宽松。

同样地,在1890年,国会通过了美国所有反垄断法的始祖 - 谢尔曼反托拉斯法(Sherman Antitrust Act)。尽管“抑制贸易”的定义充满争议,它禁止抑制贸易的一切合约、、交易、阴谋。标准石油集团很快地引起了俄亥俄总检察长大卫·沃森(Did Watson)的注意。

从1881年到1906年,标准石油以65.4%的股息548,436,000美金。就如普通的策略一样,部分盈利重新投入到商务中,而非作股息。1882年到1906年间,净盈利为838,783,800美金,股息为290,347,800美金。 在18年,洛克菲勒从集团的控股公司,新泽西标准石油公司引退,但是保留了在公司的股份。副约翰·阿奇博德(John Archbold)主持公司的大部分运作。同时间,试图通过反托拉斯法限制公司的发展。

标准石油因为高效率与负责任建立最初的市场地位。在当时,大部分公司将汽油倒入河流,但是标准石油将它们用作自家机器的燃料。在当时,大部分公司的炼油厂的废料堆积如山,但是洛克菲勒找到卖掉它们的方法。

例如,标准石油在1908年购入发明矿脂的切斯伯勒制造公司(Chesebrough Manufacturing Company)。

记者、作家艾达·塔贝尔(Ida Tarbell),父亲是被洛克菲勒击败的油商,是第一批“耙粪记者”之一。她与同情她的标准石油高级行政人员亨利·罗杰斯(Henry Rogers)作了广泛的访,她的调查助长了公众对标准石油与一切垄断者的攻击。

在1902年11月开始,麦克卢尔(McClure's)杂志开始连载她的研究,连载在1904年10月结束,分为19部分。在1904年,集合成书标准石油历史(The History of the Standard Oil Company)。

标准石油托拉斯的控制权在一小群家族手上。在1910年,洛克菲勒说:“我认为在标准石油由创办至现今的历史中,大部分股权都为普拉特家族(Pratt Family)、佩恩-惠特尼家族(Payne-Whitney Family)、哈里斯-弗拉格勒家族(Harkness-Flagler Family)与洛克菲勒家族所控制。”

这些家族将大部分股息重新投资于其他产业,尤其是铁路业。他们也大量投资天然气与电力照明产业(包括巨型的纽约市综合天然气公司(Consolidated Gas Company of New York City))。他们大量购入美国钢铁(US Steel)、混合铜业(Amalgamated Copper)甚至是玉米产品提炼公司(Corn Products Refining Company)的股份。

中国标准:标准石油的产量增长得非常快,以至于美国市场很快饱和,所以公司开始展望海外市场。在1890年代末,公司开始向拥有4亿人口的中国售卖煤油,用作油灯的燃料。标准石油中文商标用了“美孚”,意为美丽与可靠。它也在生产的锡灯上使用“美孚”商标,这些锡灯价格低,以鼓励中国百姓放弃使用菜油灯,使用煤油灯。此举获得了积极反应,中国成为标准石油在亚洲的最大市场。施丹维克(Stanvac)是美国在投资珍珠港之前在东南亚的唯一投资。

标准石油在中国各大城市修建储油罐、仓库与办事处(将油轮上的散装油以每罐5加仑重新储存)。在内陆,它使用油罐车、火车与船只运输石油。施丹维克华北分部,以上海为基地,拥有上百艘河流船只,包括趸船、蒸汽船、小轮、拖轮以及油轮。超过13艘公司的油轮在长江上航行,其中最大的几艘美平(Mei Ping)(1,118吨)、美夏(Mei Hsia)(1,048吨)与美安(Mei An)(934吨)。他们都在帕奈号(USS Panay incident)中沉没。美安在1901年服役,是船队的第一艘船。船队的其他船只包括:美川(Mei Chuen)、美孚(Mei Foo)、美红(Mei Hung)、美江(Mei Kiang)、美路(Mei Lu)、美谭(Mei Tan)、美苏(Mei Su)、美英(Mei Ying)、与美云(Mei Yun)。美夏,是一艘特别设计在江河航行的油轮,由上海的最新造船技术建造。在1912年,使用同样技术建造的美孚服役。在1926年服役的美夏能够在3个储油罐中装载350吨散装油,她长206英尺,宽32英尺,在海外设计,在上海建造。她的石油燃料燃烧器进口自美国,而水管锅炉进口自英国。

指控诉讼:在1890年,标准石油控制了美国80%的石油。俄亥俄州起诉标准石油成功,托拉斯在1892年被迫解散。但是,标准石油只是将俄亥俄标准石油分离而继续控制它。后来,新泽西州修改了它的注册公司法,允许一间公司持有全美任何的公司的股份。所以,在1899年,以纽约市百老汇26号为基地的标准石油托拉斯,合法地重组为一间控股公司,新泽西标准石油,它持有41间公司的股份,而这些公司又控制了更多的公司,实际上只改变了控制公司的方法。公众认为由一群被选董事控制的标准石油集团是无孔不入的。

在1904年,91%的产油与85%的石油的最终销售都为标准石油控制。它的产出大多数是煤油,其中55%出口到世界各地。在1900年后,它不再使用价格战排挤竞争对手。联邦商业机构专员(Commissioner of Corporations)研究了标准石油在1904到1906年间的运作,称“毫无疑问......标准石油在石油提炼产业中的统治地位是通过不公战术取得的;操纵输油管与铁路,与通过削减石化产品的价格,用不公方法竞争。”在竞争对手的逐渐蚕食下,在1906年,公司的市场占有率只剩下了70%。同年,对标准石油的反托拉斯控诉失败了。在1911年,公司的市场占有率下跌到64%,而且至少有147个竞争对手,包括海湾(Gulf)、德士古(Texaco)和壳牌(Shell)。公司并未试图垄断石油的勘探与抽取。(在1911年,美国石油的勘探与抽取的11%为标准石油控制。)

在1909年,美国司法部以1890年的谢尔曼反托拉斯法为依据起诉标准石油垄断及抑制州际商业:

在铁路公司偏向的组合的回扣、偏向与其他歧视性策略;通过控制输油管抑制竞争对手、达到垄断,对竞争对手拥有的输油管的不公策略;与竞争对手签署妨碍贸易的合约;不公的竞争方法,比如在必要打压对手的时候削减地方价格;派遣间谍到竞争对手处出收集情报,运营虚独立公司,以相同的意图在石油上的付款中取得回扣。

在最后四年中,双方不断在庭上争论标准石油的垄断策略:

“调查的总体结果揭示许多以标准石油公司与其附属公司名义进行的,在铁路上的公然歧视。除加利福尼亚州的几所大型公司外,标准石油是以如此歧视方式销售获利。在国内的每一个地区,公司都享受着对竞争对手的一些不公优势,而其中一些歧视影响范围广阔。” 标准石油部分继承公司解散时名字 现状 新泽西标准石油 现为埃克森美孚的一部分。 纽约标准石油 现为埃克森美孚的一部分。 加利福尼亚标准石油 现为雪佛龙的一部分。 印第安纳标准石油 现为BP的一部分。 肯塔基标准石油 现为雪佛龙的一部分。 大陆石油公司(Continental Oil Company) 现为康菲公司的一部分。 俄亥俄标准石油 现为BP的一部分。 俄亥俄石油公司 现名马拉松石油(Marathon Oil)。

如何学会敢于向命运挑战?

本想自己罗列几点,但是有个贴回复该问题实在深刻,故“偷窃”转帖如下: 谁也未曾想到,自2011年至今,短短两年多时间,埃及政局上演了风车般翻转的一幕,“革命”似乎已经成为埃及的常态:2011年“1.25革命”,执政30年之久的穆巴拉克黯然下台;2012年6月30日,经历17个月漫长、波折而痛苦的过渡期,带有宗教原教旨色彩的穆斯林兄弟会上台执政,穆尔西(Mohammed Morsi)成为民选总统;2013年7月3日,也即兄弟会和穆尔西庆祝执政一周年盛典刚过,埃及发生军事,穆尔西被军方废黜。此举得到美国的有力支持。 倘如某些分析家所言,穆巴拉克的下台,是民主、自由等普世价值春风终于吹入昔日铁板一块的阿拉伯世界;兄弟会的执政,是人民经过自由选举表达的民主意志,那么7月3日所发生的一切,又该算作什么?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8月14日,埃及军方安全部队和警方对开罗两处穆尔西支持者的示威营地——吉萨复兴广场和阿达维亚清真寺广场实施清场行动,坦克压阵,推土机铲除帐篷,投放催泪弹,驱逐示威者。穆斯林兄弟会表示,刚开始行动40分钟就已造成120人死亡,示威地点附近的临时医院更宣布有450人死亡。 曾两度宣称“代表人民的意志”推动不流血革命的埃及军方,这一次对人民,至少是相当一部分的人民挥起了专政的铁拳。城市里坦克云集,枪声四起,一架架先进的美援AH-64“阿帕奇”武装直升机盘旋在开罗上空,空气中弥漫着浓重的催泪瓦斯,滚滚浓烟。这是民主的代价,还是杀戮的高潮?这是埃及革命从胜利走向胜利,一个伟大的胜利接着一个更伟大的胜利么? 正如许多分析所指出的,导致穆巴拉克被推翻的“尼罗河革命”构成复杂,但最初的起因却是社会的、经济的。埃及最根本的问题不在于的专制与腐败,而在于埃及存在的问题实在难以解决。革命前埃及最大最根本的问题是什么?不是政治,而是急剧膨胀或应称为恶性膨胀的人口与国家能提供的之间的矛盾。穆巴拉克在萨达特遇刺后上台的,时间是1981年10月,到他2011年2月下台接近30个年头。 1981年,埃及人口只有3500万左右,到2011年人口数字为8100万。但由于近1000万人口出生后未曾登记,很多学者估计实际人口多达9100-9300万人,30年中人口变成了2.5倍,其中一半处于24岁及以下,大约每6个月就增加100万人!埃及的面积虽有100万平方公里,但境内绝大部分均为酷热少雨,黄沙无垠的热带沙漠,只有宽约16公里的尼罗河谷及开罗以下的三角洲,才是一条绿洲带,其面积约为33700平方公里,仅为其总面积的1/30。 在此狭窄的绿带上,居住了埃及90%的人口(其余居住在苏伊士运河两岸),西谚所说:“尼罗河上午干涸,埃及下午死亡”,确系实情。全国可耕地面积不过5500万亩,实际耕地5000万亩,占国土总面积不到3%。人均耕地只有0.55亩,相当于中国人均耕地1.37亩的40%,出产的粮食,只能勉强养活一半的人口,缺口的粮食自然只能从国际市场上购买。埃及是世界上最大的食品进口国之一,每年需进口小麦900万吨。“阿拉伯之春”发生前,埃及经济在中东地区颇为耀眼。2004年,埃及开始了大规模的自由主义经济改革,包括让埃及镑自由浮动、将公司和个人的收入税减少一半、有限度地私有化等措施。2006年至2007年间,埃及经济增长速度达到7%,成为中东增长最快的国家。 但随着国际金融危机的爆发,全球食品价格的上涨,埃及2010年的贸易逆差失控,从2006年的100亿美元猛增至250亿美元,预算赤字扩大至接近国内生产总值(GDP)的1/6。革命前,埃及40%的城市人口和78%的农村人口生活在贫困线下,18%人口每日生活费不到2美元,15-29岁青年大面积失业,而青年正是示威和暴力活动的主要参与者。粮食价格大涨,他们的生活更加困难,这成了阿拉伯国家革命爆发的导火索。按民众的总结,那就是专制管理国家的水平不行,腐败贪了人民的钱,而人民一旦推翻了,将他的赃款纳入国库,各项事业就会立即得到改善。换个,一切都会好的。于是就革命了。 正因如此,当时社会上各路政治势力——以穆斯林兄弟会和萨拉菲光明党为代表的伊斯兰教派、以世俗派知识分子和亲西方中产阶级为主的民主派,和由“四月六日运动”、“青年革命同盟”等左翼工团、学生组织和底层无业青年为主的“广场派”结成统一战线,并在关键时刻争取到势力强大的埃及军官团——武装部队最高委员会的支持,最终一举推翻了统治埃及长达30年之久的穆巴拉克。然而近两年过去,现实却与人们所憧憬的“新埃及”大相径庭:革命后的埃及,经济状况并不比穆巴拉克时代更好,某种程度上甚至每况愈下:穆巴拉克下台后,埃及经济扭头向下。实际GDP增长率从2010年的5.1%下降为2011年的不到1%(这意味着人均GDP增长为负值)。 革命前多达360亿美元的外汇储备,至2012年底已缩水至135亿美元,蒸发超过一半,仅够维持3个月的进口。同时,贸易逆差达创纪录的317亿美元。与此相伴,埃镑剧烈贬值,美元与埃镑的兑换率从革命初的5.1升至现在上的8.0。由于埃镑对美元持续贬值,粮食、能源的进口成本进一步加大。 2012年,埃及物价指数平均上升了4.5%,而平均工资却下跌了11%。失业人口比2010年进一步增加了48%,青年失业率更高到“无从统计”的地步;大学毕业生月薪普遍只有1200埃镑(约合1000人民币)。有的起薪甚至不足500镑。若无高等教育经历,工资会更低。微薄的薪水和渺茫的就业机会使他们结婚、买房、抚养子女的憧憬一一破灭。而在大学生之外,更广大的底层劳动人民,月收入大多仅在200~400埃镑之间。据开罗国际发展中心(International Development Centre)统计,仅在穆尔西执政的第一年里,埃及记录在案的示威游行就达9400多次,创下“自法老时代之最”。 进入2013年以来,埃及人平均每月示威1140次,且大多伴随着封路、打砸店铺、袭击车辆行人,乃至于等暴力破坏行为。由于革命后暴力冲突持续不断,外国游客和投资者望而却步,革命前埃及的拳头经济部门是旅游部门,提供了10%的GDP总值和12%的就业岗位,革命前一年(2010年)旅游业年收入125亿美元,外国游客总数1480万人次,而2012年全年旅游收入仅90亿美元,外国游客总数仅1050万人次。 进入2013年,大众的生活比以前更加窘迫。按照埃及中央统计局公布的数据,今年2-4月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同比涨幅均超过8%,5月份达9%。 随着夏季用电高峰的到来,电力价格上涨16.2%,停水停电时有发生,许多埃及人为此发起拒交水电费运动。此外,燃油配给不足、加油站与勾结导致汽油短缺,引发交通瘫痪和民众不满。 面对居高不下的财政赤字、通货膨胀率和失业率束手无策。穆尔西竞选时提出的改善经济、民生、交通和治安的目标基本都没有兑现。 法国《快报》统计认为,埃及需要110亿欧元资金,才能贴补国民经济和金融体系的缺口,而这还是在卡塔尔和沙特这两个“阿拉伯之春”最大推手和“金主”慷慨解囊37亿欧元后的结果,如今不仅其它国家对援助埃及望而却步,就连两大“金主”也开始变得含糊犹豫。 在6月结束的上一财年里,埃及预算赤字占国内生产总值的11.3%,远远超过了3%的国际警戒线。为了获得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一笔48亿美元的,应对外汇储备减半的危机,埃及不得不应IMF要求,准备缩减对大饼、液化气和汽油的补贴。 然而此举一出,举国骚乱,生产停滞,近百人在冲突中丧生。最终只好收回成命。 不了解面饼,就无法真正了解埃及这个国家。 埃及黑麦面饼就像中国北方人爱吃的烙饼和馒头一样,既平常又普遍,是埃及人的当家主食。 在革命之前,埃及一直给予高额财政补贴,并指定厂家专门生产这种面饼。十几年来,埃及每张补贴的面饼的价格一直保持在0.05埃镑,大约为人民币5-6分钱,而其成本约为0.30埃镑,无补贴的售价则为0.50-0.60埃镑,为受津贴面饼的10至12倍。 对面饼销售进行统一管理,每位公民每天可以买到三张补贴面饼,并且只能凭借证件到国家粮店购买,那里进行严格的检查和统计,因为占埃及人口一半左右的贫困人口都要依靠这种补贴的面包为生。 从穆巴拉克执政时起,埃及每年巨额补贴大饼、水、电、天然气和汽油的款项就达全年财政支出的四分之一。正是这种穆巴拉克时代的补贴制度维系了埃及贫民的基本生活,维护了社会基本稳定,保证人们基本的生存需要。 在革命之后,粮食危机愈发严重,据世界粮食署说,几个月来,埃及的穷人除了大饼以外没有其他可吃的。就连很多以前从来不考虑食品价格的人,都开始了为了购买津贴面饼而去排队。民众在指定销售店外排着长长的队伍,有些人得排上一整晚才能买到。 国家的粮食状况同样危急,埃及现在仅有够2个月使用的进口小麦库存,但应当拥有超过6个月的供给量。 尽管埃及人在“革命”的名义下推翻了穆巴拉克,但“面包”作为人们第一需求却无法得到满足。而且,“1.25革命”的四项要求(革命“四兄弟”)——面包、自由、社会正义和人的尊严——除了自由外,其他都没有实质性进展。 很显然,这一切都绝非“尼罗河革命”中青年学生、失业者所能接受的,他们当初走上解放广场,目的就是改变糟糕的前途和境遇,如今“革命胜利”了,等来的却是更糟的际遇。 他们一直以为革命能带来好日子,却没想到等来这样的结果。正是这样的“大饼综合症”,导致去年10月还高达80%的穆尔西支持率在前跌至50%以下,并让示威者、尤其年轻人在街头和广场聚集不散。但那些根子上的问题,还是没有办法解决。 因为,引发革命的原因,有穆巴拉克家族和既得利益集团把持权力,其它政治势力难以染指;官员腐败,权贵贪婪,社会不公;民众因无权参与政治决策而产生失望等等政治因素。 但从本质上来说,是埃及社会的基本生存总需求与可分配社会财富之间的不可调和的矛盾,是有限的社会生产能力和埃及不断扩张的人口之间的矛盾。这才是促使民众参与街头抗议的更主要、更本质的原因。 美国卡内基国际和平基金会中东中心高级研究员易卜拉欣·赛义夫认为,埃及经济当前正处在漫长和黑暗的隧道当中,而且似乎看不到好转的迹象。 美国中东论坛和伦敦政策研究中心研究员戴维·P·戈德曼则说,我们目睹过类似的崩溃,例如上世纪80年代在拉美,但它们之间存在一个关键的区别。拉美债务国全都出口食品。但埃及是一个不出产香蕉的香蕉共和国。 在埃及这一系列纷乱的背后,一个幽灵一样的名字重新浮现:马尔萨斯。马尔萨斯的《人口论》众所周知,他认为不断增长的人口早晚会导致粮食供不应求。人口增长超越食物供应,会导致人均占有食物的减少,最弱者就会因此而饿死。 如果任何政治解决手段都不能养活那么多人口,结果就必须是消灭这么多人口(无论愿不愿意)。为了避免饥荒、战争、瘟疫(马尔萨斯三骑士)成为解决人口和粮食矛盾的方式,人类必须积极节育。 历史上大约没有多少人的声誉像马尔萨斯这样一波三折,在中国更是如此:人们先说他是对的,然后又说他是错的,然后又说他是对的,然后又说他是错的。 但实际上,马尔萨斯到底是对是错,这取决于政治体系、经济发展和技术革命。 逾越马尔萨斯陷阱,对发达国家和很多发展中国家已经不再是难题,因为工业革命和科技进步,引发的“石化农业”革命,让地球养活了比原来预期多得多的人口,第一次让人类普遍摆脱了饥饿的威胁。 但今日世界上仍有相当比例的人口,仍生活在马尔萨斯的铁率、陷阱和黑洞内。这样的“不发展国家”已经陷入人口众多、匮乏的贫穷境地。 马尔萨斯曾为人类描绘了一幅阴郁的未来图景:这幅图景就是当下的埃及,它早已达到了自然环境承载能力的马尔萨斯极限。 这个国家,这种人口密度,如果走不出一条新路,跳出马尔萨斯陷阱,一切都无解。无论换了谁当政,无论取任何一种体制都是一样的。

判断题:消费税中汽油,柴油以吨数为计税依据

人生是一本厚厚的书,使人难以读懂;人生,是一张网,里面装满了成功与失败、欢乐与悲哀、笑脸与苦脸;人生,是一棵大树,树上的茂盛枝叶是人们奋斗的结果;人生是一杯可口可乐,使人感受到心田滋润;人生,是五味瓶,酸甜苦辣皆在其中。人生需要挑战,人生需要奋斗。

对于贫穷的人们来说,更应该学会挑战!只有做一个勇敢的挑战者,把自己的想法付诸行动,才会走上脱贫致富的道路。有两只小鸟蜷缩在鸟巢中,等待着外出觅食的妈妈回来,可是几个小时过去了,妈妈还没有回来,它们饿得直叫,其中一只小鸟说:“我要展翅高飞,出去觅食。也许开始有些困难,但我不会失败,因为我们生下来就是要飞的。”

它的弟弟不放心地说:“你千万不要飞,因为你的羽翼还不丰满。”语音刚落,小鸟哥哥已经蹦到了枝头,展开了双翅,一开始它差点跌倒在地,但又振翅飞了起来。它在高空对弟弟喊道:“你看并不像想象中的那么困难吧!加油吧!你也可以飞起来的!”

小鸟弟弟叹了口气,无精打地缩在鸟巢中,两个小时过去了,哥哥刁了几只小虫回来了。向弟弟讲述了外面的精彩世界。

小鸟哥哥讲完后说:“如果你愿意就跟我一起飞吧。”弟弟回答说:“我的翅膀肯定不如你的硬,我会摔在地上被别的动物吃掉的,我也不知道怎么回来,我很害怕。”

第二天,有一条蟒蛇惊醒了小鸟弟弟,它开始靠近小鸟弟弟,但它并没有想逃跑,蟒蛇问道:“你为什么不飞?”小鸟弟弟回答说:“我以前错过了飞的机会,现在想飞,已经晚了。”就这样,小鸟弟弟被无情的蟒蛇吃掉了!

试想一下:如果小鸟弟弟能跟哥哥一样勇于挑战困难,就不会产生这种悲剧了。

穷人的生活也是如此,如果你一开始不接受生活的挑战,不勇敢做出决定,机会就会一去不复返,你就不能成为负责任、成熟甚至成功的人。

人生中许多灾难和意外,都是人们意志所种下的经过一段时间的酝酿而形成的。而决定命运的,就是每个人的决定。

命运往往掌握在自己手里。因此,即使是一些微不足道的小决定,也会导致严重的后果,而一些小决定累积起来,也会影响大决定的失败。

从前有一个人提着网去打鱼,不巧这时下起了大雨,他一赌气将网撒破了。网撒破了还不够,他又因气恼一头栽进了池塘,再也没有爬上来。

下雨不能打鱼,等天晴就是了,也不能为了一场雨而栽进池塘里,一口怨气久久不发泄,就输掉青春、爱情、可能的辉煌和一伸手就能摘到的幸福。

美国西部的一个小乡村,一位家境清贫的少年在15岁那年,写下了他气势不凡的《一生的志愿》:“要到尼罗河、亚马逊河和刚果河探险;要登上珠穆朗玛峰、乞力马扎罗山和麦金利峰;驾驭大象、骆驼、鸵鸟和野马;探访马可·波罗和亚力山大一世走过的道路,主演一部《人猿泰山》那样的**;驾驶飞行器起飞降落;读完莎士比亚、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著作;谱一部乐曲;写一本书;拥有一项发明专利;给非常的孩子筹集100万美元捐款……”

他洋洋洒洒地一口气列举了127项人生的宏伟志愿。不要说实现它们,就是看一看,就足够让人望而生畏了。

少年的心却被他那庞大的《一生的志愿》鼓荡得风帆劲起,他的全部心思都已被那《一生的志愿》紧紧地牵引着,并让他从此始了将梦想转为现实的漫漫征程,一路风霜雪雨,硬是把一个个近乎空想的夙愿,变成了一个个活生生的现实,他也因此一次次地品味到了搏击与成功的喜悦。44年后,他终于实现了《一生的志愿》中的106个愿望……

他,就是上个世纪著名的探险家约翰·戈达德。

当有人惊讶地追问他是凭借着怎样的力量,让他把那许多注定的“不可能”都踩在了脚下,他微笑着如此回答:“很简单,我只是让心灵先到达那个地方,随后,周身就有了一股神奇的力量,接下来,就只需沿着心灵的召唤前进了。”

一个15岁的贫苦少年,就写下了那么多的人生志愿。正因为他敢于向命运挑战,才有了后来愿望的实现。

只要你有一颗永不服输的心灵,有一种愈挫愈奋的意志,就算你是个再贫穷的人,内心也会升腾起一股勇往直前的勇气,从而也就不再抱怨上苍的不公。这样坚苦卓绝地去做了,虽然不一定都能达到理想的彼岸,不一定能够撷到预想的果实,但这个心灵的激励,这个奋斗过程本身,就闪耀着无边无际的生命之美的光芒。

不要幻想生活总是那么圆满,也不要幻想在生活四季中享受所有的春天,每个人的一生都注定要跋涉沟沟坎坎,品尝苦涩与无奈,经历挫折与失意。

比尔·盖茨说过,生活中的不幸,要认为是人生不可避免的,而这些不幸早晚都会过去的,时间会冲淡痛苦的感觉。把“这没有什么了不起的”这句话在心中重复几次。绝不能因为不幸的打击,就变得憔悴万分,而应不再痛苦,振作起来,干你自己应该干的事情。

威尔逊先生是一个极为普通的人,而经过多年的努力奋斗,终于成了一个受人尊敬的企业家。

这一天,当走出办公楼时,听到背后传来“嗒嗒”的声音,威尔逊知道那是盲人用竹竿敲打地面发出来的,所以他停下了脚步。这时盲人意识到前方有人,连忙上前说道:“先生,我是个可怜的盲人,帮帮我,买一个精美的打火机吧,只需要1美元。”威尔逊叹了口气,接过了打火机:“我不会用的,但我愿意帮你。”说着递了张钞票过去。盲人一摸发现是100美元,兴奋得声音都颤抖了:“您真是个好心的人,上帝一定会保佑您的!”

就在威尔逊准备转身离去时,盲人自言自语地说道:“我本不是天生的瞎子,是18年前布尔顿的那次事故引起的,真可怕。”威尔逊听他这么一说,心里非常地震撼,回过头失声地叫道:“那次化工厂爆炸吗?”“是啊!”盲人见引起了威尔逊的注意,便喋喋不休地讲起了自己的遭遇,希望博得这位富人的同情,从而得到更多的好处。“那次死了好多人,我也因此落到了今天这种田地,贫困交加。您不知道,当时的情景真可怕,一声惊雷巨响,然后到处都是熊熊烈火。逃命的人挤作一团,我本来已经到了门口,可后面一个大个子却叫道:‘我还年轻,让我先出去’。边说边用力把我推倒。踩在我身上跑了出去。等我醒过来后,眼睛便什么也看不见了……”盲人还要继续讲下去,威尔逊却冷冷地打断了他的话头:“你说的都是话。事情根本就不是这样的。”听到威尔逊说出的这句话后,盲人非常吃惊,停止了自己的诉说。威尔逊又说道:“当时我也在化工厂内,是你踩着我的身体跑出门的,你说的那几句话,我一辈子都不会忘记!”盲人呆住了,他忽然拉住威尔逊的衣服,激动地大叫:“这不公平!我跑了出去,却成了瞎子;你留在了里面,如今却风光得意!”

威尔逊用力地挣脱了他,举起手中一支精致的手杖,不屑地说道:“我也是瞎子,可我从不相信命运。”

人的生命总是充满着变数,每个人都有或大或小的苦难,不同的人面对这种困境有不同的应对方法。身体残疾,尤其是眼睛,对人的生活影响最大,很不容易找到适合自己的生存方式。而威尔逊先生却没有向命运做出妥协,而是坚强地克服了困难,开创出了属于自己的事业,而且能够成功。他的成功中,应该包涵着一种无比的宽容,就像宽容18年前从自己身上践踏过去、夺路而逃的那个人,只是不能宽容他的颓废、他的不振作、他的听天由命。

面对狂风暴雨,优美的诗句可以失去新意,而铿锵的足音却不能消失在生命的跋涉里。在困难面前,一味退缩而不求进取的人永远体会不到成功的喜悦,永远不会拥有多彩的人生,永远体会不到青春激昂的旋律和绚丽的篇章!

张波在10年前,是在山西芮城一家刺绣厂上班。后来因为厂子不景气,所以养家糊口都让他觉得困难。在朋友的帮助下他跳槽到了一家银行上班。他工作很卖力,领导也赏识,几年后成了人事主管。这期间,由于芮城地区盛产苹果,果农又多半把苹果运到广州销售,银行为开展业务,便派张波常驻广州两年,让他为当地果农办理往家汇款业务。后来他发现,从当地到广州,公路旁的加油站并不是很多,但是路却越修越大。因此,张波心里就在想着办加油站。加上当时下海经商的潮流冲击,1999年,他便停薪留职下了海。

他在平常有一个喜好,就是爱看报纸、杂志、电视新闻,而且好动脑,搞调查。他发现由芮城到广州一个来回就需要1100多公升汽油,汽车每走三四百公里就必须加一次油,整个路途需三个加油站。特别是,果农都喜欢到三门峡加油,因为三门峡可从三省进油,价格比芮城每公升低2角钱。他觉得这就是机会,因此便开始了自己大胆的。

他与合伙人在广东清远投资办了个加油站,挂上专门招待运城地区老乡的招牌(芮城属运城地区)。为招揽顾客,他们还提供食宿、换车胎以及为资金一时周转不开的老乡提供帮助。接着来到三门峡,他找了一个濒临倒闭的加油站进行合作。因为这个加油站生意冷清,费用自然低。合作后他们挂上了标语牌:“车行万里觅知音,运城老乡在这里,遇到困难需帮助,随时为你解忧愁”。此招果然奏效,当天晚上便有5辆车进驻。这种做法极易唤起同乡司机的亲切感,加之各项服务周到,生意越来越好。曾有一天,该油站光运城地区的车就来了150辆。因为从三门峡到武汉,车一般都没油了,他们又与武汉一个加油站合作,也打出为运城老乡提供各种服务的招牌,而且效果甚佳。

但对于永不满足的张波来讲,他感觉在加油买卖中利润小,总想找点新门路。他发现,当地果农的车,一般是大卡车,如解放141、142,由于路程长,载重量大,加之昼夜连轴转,使用周期短,二三年就要淘汰,而一辆小解放半截车往往能用上七八年。于是他脑瓜一转,决定搞大卡车代理。为多揽生意,他想到果农买车一次拿出十六七万有困难,如能分期付款,必然买主大增。因此他好以后,就开始行动,因此,他在太原、西安、运城地区找了多家合作伙伴,但都谈得不是很理想。最后找到山西通达集团,双方一拍即合,结果时间不长便销售了50辆。并且在不到四个月期间的销售便增到70多辆。由于是预交30%,其余款在两年内月月扣,所以他对其经营状况还有些管理权。至此,他仍不满足,一心想着怎么才能在车上再做点赚钱的文章。

有一天,他在吃饭时,忽然看见芮城的大型知名制药企业亚宝集团的车从路上驶过,车箱上喷有“宝宝一贴灵”、“亚宝珍菊降压片”的广告字样,忽然灵感骤来,何不在他所管辖的车上也喷上这些广告呢?因此他便赶紧找到亚宝集团,把想法说出来。精明的老总立即同意。因为他们每年的广告费三五千万,此投入小,而这些车每天都在全国各地跑,效果肯定错不了,便答应每辆车付4000元广告费。而且车主还能得到几百元,车主自然乐意。除去喷广告及交纳各种费用,一辆车张波赚两千多元。于是,一夜间,张波成为10万元小富翁的佳话便传开了。

人生本来就是一种挑战,只有接受挑战,不断追求,才能有充实的生命,才能体验到生活的美妙绝伦。所谓有志者事竟成,正是这种人生的写照。

没有永恒的成功,只有成功了的永恒。向贫穷挑战,向命运挑战,才能造就伟大的自我。

——引自延边人民出版社《穷人怎么办》

车用汽油选用的原则有哪些

消费税中汽油,柴油以升(L)为计税依据。

汽油 1.52元/升

柴油 1.20元/升

航空煤油? 1.20元/升

石脑油 1.52元/升

溶剂油? 1.52元/升

润滑油? 1.52元/升

燃料油? 1.20元

选用汽油时主要是根据发动机压缩比高低来选用压缩比高的发动机,应选用牌号(即辛烷值)较高的汽油,反之,压缩比低的发动机,应选用牌号(即辛烷值)低的汽油。如果选用不当,就会造成浪费、增加汽车运输成本或使发动机产生爆燃,功率下降,油耗量增加。?

选用汽车汽油时,主要根据发动机的压缩比,发动机的压缩比高,容易产生爆展,应选用辛烷值高的汽油,否则应选用辛烷值低的汽油。

车用汽油使用注意事项

不要用汽油作溶剂洗手或清洁机械零件。这是因为人的皮肤外面有层薄薄的皮脂紧紧依附在上面,用于滋润和保护皮肤。用汽油洗手或用汽油清洗机械零件时,不公油垢被洗掉,而且手上的这种皮脂也被汽油侵蚀,甚至会渗进皮肤,将皮肤表层细胞中的脂肪分离出来,易使皮肤变粗糙,甚至中毒。

当人在接触汽油过程中出现头晕、头痛等症状时,要警惕,这可能是汽油中毒的初始症状,应立即到空气新鲜的地方坐卧休息。出现中毒昏迷现象时,应立即送往医院进行抢救。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车用汽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