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初一地理论文(配插图)

2.浙江油价调整时间表

浙江历史油价表查询_浙江油价走势

非洲位于东半球的西南部,东接印度洋,西临大西洋,北以地中海和直布罗陀海峡同欧洲相望,东北隔苏伊士运河、红海和曼德海峡与亚洲相邻。面积3029万平方公里,是世界第二大洲。

非洲的地理位置非洲是一个高原大陆,全洲平均海拔在600米以上。整个大陆的地形从东南 向西北稍有倾斜。东部和南部地势较高,分布有埃塞俄比亚高原、东非高原和南非高原;世界著名的东非大裂谷就在东非高原和埃塞俄比亚高原上。东非大裂谷全长6000多公里,被称为“地球上最大的伤疤”。

非洲中部和西北部地势较低,分布有刚果盆地和撒哈拉沙漠。撒哈拉沙漠面积达800多万平方公里,是世界上最大的沙漠。撒哈拉沙漠中广布着沙丘、砾石戈壁,只有少数地方由于地下水流出地表而形成绿洲,是沙漠中人烟比较稠密的地方。

非洲的水力资源丰富,蕴藏量占世界总量的20%以上。尼罗河、刚果河、尼日尔河和赞比西河是非洲的四条主要河流。尼罗河全长6600多公里,是世界流程最长的河流。在干燥的沙漠里,由于尼罗河的泛滥而形成了一条带状的“绿色走廊”。这里是农业生产条件最好的地区 。

非洲地跨南北两个半球,赤道横贯中部,气候带南北对称分布。通常气温高,降水少,干旱地区广,有热带大陆之称。动、植物资源非常丰富。在茂密的热带雨林和热带草原地区,生长着许多珍稀动物,如猩猩、狮子、羚羊、长颈鹿、斑马和大象等等。咖啡、枣椰、剑麻和丁香是非洲著名的经济作物。

非洲的地下资源也非常丰富,素有“世界原料宝库”之称。黄金和金刚石的产量一直占世界首位;石油、天然气及铜、锰、铀、铝土、钨、铬等矿产储量也很大,常被称为“富饶的大 陆”。

非洲是人类的发源地之一。在非洲发现的大约200万年以前的人类化石。是迄今所见的人类最早的化石,非洲现有55个国家和地区,全洲人口5.53亿(1985年),人种以黑种人为最多。

非洲经济呈现持续增长势头

近年来,非洲经济呈现持续增长的势头,增长的速度也高于全球经济平均水平。今年以来,许多国际机构对非洲整体经济的预测依然乐观,认为非洲经济的整体表现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出色。非洲经济正以30年来最快的速度向前发展。自2003年以来,非洲经济摆脱了长期低迷的状态,开始进入稳步增长阶段。2003年非洲经济增长率为4.3%。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预计,2006年非洲经济增长率为5.4%,与去年的增速相同,但明年的增长速度可望提高到5.9%。

非洲经济快速发展主要得益于以下四个方面的因素。

第一,非洲国家近年来政治稳定,并实施了宏观经济改革和经济结构调整措施。这些改革措施客观上促进了非洲国家经济的稳定发展。大部分非洲国家的财政平衡得到改善,非洲平均财政情况已从赤字变为盈余。同时,通货膨胀也得到较好控制。

第二,非洲人口中劳动力数量在未来十几年里将会有较快增长,将促使国民收入增加和内需扩大。国际组织普遍认为,非洲国家对经济结构的不断调整,对投资环境的不断改善,加上经济的持续增长,必将加速创造新的就业岗位。

第三,全球经济强劲增长,为非洲经济增长提供了动力。中国、印度等国家经济的快速增长,对非洲经济增长产生了拉动效应,带动了非洲国家加工业和出口的增长。同时,初级产品商品价格的上涨,刺激了非洲国家的出口,改善了非洲国家的贸易状况。仅2005年一年,非洲的贸易顺差就翻了一番以上。

第四,援助和外国投资增加。仅2003年和2004年,援助就增加了100多亿美元。与此同时,外国直接投资也在逐年增长。近年来,流入非洲的外国直接投资以年均20%以上的速度增长。数据显示,在上述两年期间,经济增长速度较快的东非地区外国直接投资增加最快。

当然,非洲经济在加速发展的同时也还有一些困难有待克服。首先,面临全球高油价的挑战。如高油价持续下去,大多数非洲国家的通货膨胀将会上升,经济增长将会受到抑制。对石油靠进口的多数非洲国家来说,经济增长会受到影响。其次,面临美元贬值的威胁。如果美元进一步走低,致使美国进口减少,那么以美国为主要出口市场的非洲国家经济将受到严重影响。同时,美元贬值对非洲的石油出口国来说意味着收益的减少,因为大部分石油交易是以美元来结算的。另外,非洲农业始终面临着自然灾害的威胁。非洲农业的基础设施建设薄弱,基本上靠天吃饭,自然灾害随时可能给脆弱的非洲农业造成巨大损害,进而导致经济下滑。

世界经济已进入新的增长阶段,对非洲国家的经济振兴是一个良好的机会。人们有理由相信,非洲经济是大有希望的。

课程是一个动态的、发展的概念。我国中学地理课程在近50年间一直随社会的进步和科学的发展不断改进 。目前,世界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变化着,人类社会及其教育均面临着21世纪的挑战。虽然从20世纪迈入21世 纪是个渐进的过程,但未来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对教育的期望,使我们不得不经常反思已做过的工作,用发展 的眼光看待中学地理课程,使它能够根据社会的进步适时调整自己的方向。

许多因素影响地理课程的发展。比较重要的有:社会对环境及可持续发展的关注、基础教育价值观的转变 和信息技术的发展。综合这些因素的影响,本文认为,中学地理课程的发展大致有以下几种趋向:与中学其它 课程综合、以环境教育和可持续发展教育的思路重新定向、在注重人文地理的同时突出地球科学、逐步信息化 。这几个趋向既是有各自特点的独立发展方向,又是相互联系、融合在一起的。

一、融合在综合课中的地理知识

在基础教育阶段加强课程的综合化是当今世界课程发展的一个重要动态。课程综合化主要是解决中学特别 是初中阶段课程划分过细、过多,造成学生学习负担过重、缺乏综合掌握和利用所学知识的意识和能力的问题 。现有的综合方式多种多样,基本上是按大的科学分类,把中学的课程分为综合理科(也有称自然科学或科学 的)和社会科。综合理科包括分科时开设的物理、化学、生物、地理中的地学部分;社会科则包括历史、政治 、社会常识、地理等内容(或只包括历史和地理)。

北京市九年义务教育课程改革方案中,也有把原有的地理课和历史课合并为社会课,原有的物理、生物、 化学课合并为科学课来作为学校课程选择之一的设想。此外,北京市和广东省的综合课方案还纳入到高中课程 改革方案之中。

由于我国综合课还处在实验阶段,内容的综合问题还没有很好解决,其中的地理知识往往带有明显的分科 课程痕迹,即地理类知识集中安排,其结构与分科地理课程基本相同。这在社会科的综合中更为明显。

上海市的综合课与浙江省不同的地方在于地理知识与其它知识的融合性更强,它并不是全部集中在一册书 或一个年级中,而是分散在不同阶段,特别是在初三安排了地球知识的学习,这是符合学生年龄和能力特征的 。

综合课程的发展给地理教育研究提出了新的问题。一方面,中学课程淡化学科概念,会使地理知识与其它 学科知识、与学生生活实践更有效地融合起来,其结果是中学的课程将更贴近学生发展的需要。因此,地理教 育的研究将更多地针对地理内容学习本身以及地理与其他学科内容之间的关系,而不再是试图建立更完善的地 理课程体系。另一方面,课程综合化的结果是实现了文、理科各自内部的综合而强化了文、理之间的分化。现 行中学课程中的学科分化现象很严重,但地理课程的实质却是综合的。其一、地理课程涉及各门学科的基础知 识,并为这些基础知识提供了一个综合利用场所。其二,地理课程综合了自然科学知识和人文科学知识。比较 理想的状态是在初中文、理科内部分别综合的背景下,单独保留地理课,使学生有一个综合利用所学文理科知 识和进一步学习综合性较强的知识的领域。然而,地理课如果想承担起这样一个独特的角色,必须进行课程结 构的改革,打破传统的地理学科体系,建立一种以地理思想为中心的,能被人们广泛接受的课程结构。

二、地理课程的环境化趋势

地理课与环境教育的关系是既有重合又有区别。从广义的环境教育概念看,有关人类生存环境特别是自然 环境的知识,大部分都已含在现有的地理课程之中,因此,地理教育实际就是环境教育。从狭义的环境教育概 念看,环境教育主要是环境问题或环境保护教育,而传统的地理课内容以环境为组成、要素本身的特点及其演 变为主,如构成环境的各种自然要素及其变化。此外,地理课程中的行政区划知识等许多内容也不属于狭义的 环境教育内容。但是,中学环境教育的主要途径之一是地理课程,这一点为大多数地理教师所认可。中学地理 课近几年的变化也反映了地理教育界对环境问题的重视。虽然地理课程的历次改革主要从内容的更新或重新组 合和数量的增减方面进行,在课程结构上一直没有根本的变化,但地理课程的环境化趋势已经在内容的更新方 面体现出来,即增加和强化了资源及环境问题的教学。1997年新高中地理课程实验大纲,也是以加强环境学知 识组织地理课程内容为特点的。

根据国家高中地理试验大纲编写的高中地理新教材(人教版)是“用‘可持续发展’的观念构建教材的框 架”的(韦志榕,1997)。在现行高中地理教材侧重阐述人与环境的关系的基础上,新教材加强了环境与发展 的内容。编者试图突破地理圈层的框架,从环境的角度组织教学内容的思路,把人类生存的自然环境由远及近 分成宇宙环境、大气环境、海洋和陆地环境,“在这个框架下,教材讲各个环境的特点,以及人类与各个环境 的关系。对于人类生存的社会环境,则融入了人类对环境与发展的新认识。”(同上)。编者认为这样的“教 材具有鲜明的素质教育方向性”,而从实际上看,说这样的大纲“更具有鲜明的环境教育的方向性”也许更恰 当。

中学地理教育的环境化趋向并不只是从国家制定的教学大纲反映出来,不少大、中学地理教师也提出了同 样的观点,认为“面对21世纪的地理,可持续发展应作为地理教学的核心。”(程平,1996):“可持续发展 应该成为21世纪地理教育的内容框架。”(贾国江,1997)。

地理课程的环境化趋向使我们意识到以下一些问题:

1.课程发展的环境化,使地理课程与环境教育之间潜在的或隐性的联系越来越加明朗和突出。地理课与环 境教育本来就有内在联系,在某些方面难以划分界限。有人从中学课程范式的角度论述中学地理课程与环境教 育的关系:“地理学科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它有一些不同的传统或范型,其中之一是人与环境的传统,这个 传统强调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主要是通过人类对资源的利用而衍生的。不少国家包括中国的中学地理 课程内容和知识结构都反映这种以人地关系为主线的范型。”(李子建,1996)。从国家高中实验大纲和现行 大纲的对比中也可以看出,新大纲的突出特点是将地理教育与环境教育之间的内在联系明朗化,也是地理学科 内容结构以环境教育为核心的重新组合和转化。

2.作为上一个问题的必然结果,中学地理课传统的地理科学体系将被打破。当前意义上的环境教育是以环 境问题为中心的,而目前中学地理课程则是以地理学科体系为中心的。将环境教育的内容和地理教育的内容融 合起来,会生成新的课程结构。即把一些国家或地区的地理背景与当地最重要的地理或环境问题融合在一起, 类似一种区域研究的结构。

3.地理课程环境化的过程中,地理内容选择中的重要原则之一“地理性”将会有所改变。过去人们强调地 理性,是因为地理教育涉及的内容十分广泛,很容易将属于其它学科的内容吸收进来。“地理性”的提出,对 于保证地理课程内容的学科特性和精炼起到了很好的作用。然而,“地理性”是个模糊的概念。更重要的是, 当地理课程趋向于环境教育或可持续发展教育时,再来过分强调“地理性”,将无法真正达到预想的教育目标 ,例如:当我们进行能源问题学习时,只是简单介绍一下能源的概念、能源的种类、能源的特点、能源的分布 和使用数量(传统意义上的地理内容),而缺乏必要的能源生产的知识,如核电站的内部结构怎样,它是如何 工作的,核能使用中的社会性和心理性问题、核能污染是如何防治的等,学生很难真正理解能源问题并对它产 生兴趣。所以,地理课程的环境化趋势需要更多的“开放性”而不是“地理性”。

总之,地理教育的环境趋向是人类社会发展趋势在学校教育中的必然反映,也将使学生对区域地理、部门 地理知识的理解更为深刻、更有学习兴趣。

三、“地球”课程的设立与地理课程的分化

北京市21世纪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方案准备在高中阶段开设“地球”课程,同时仍保留地理课,后者将以人 文地理为主。我国在中学还没有开设过“地球”课。当今人类社会出现的大量环境问题、生态问题、人口问题 、资源问题使人类的生存受到威胁,也使教育工作者逐渐认识到,仅仅让学生懂得分子、原子、物理过程、化 学过程是不够的,他们还应该懂得地球本身的一些知识,地理课程逐渐受到人们的重视,例如:美国正在进行 以地球科学为核心的课程改革实验。

“地球”课程的设立在我国虽然刚刚处于设想阶段,但我们可以在这个基础上探讨一种新的地理课程的分 化模式。

首先,高中开设“地理”课,实际上是将现行高中地理课程中的自然地理部分分化出来(虽然“地球”课 程不同于自然地理),高中地理课将以人文经济内容为主。

其次,现在的初中地理课程以区域地理为主,自然地理内容很少,可以将区域内容大幅度减少。增加学习 自然地理的时间。加强自然地理内容学习至少有下几点好处:一是具有一定的自然地理基础知识,对理解环境 问题是必不可少的;二是为高中学习“地球”课做些准备;三是给那些不准备上高中的学生一些基本的认识自 然环境的知识和科学方法。

第三,适当加强一下小学高年级的社会课程中的地理部分,把一些简单的区域地理知识放在小学高年级, 其实,现在小学社会课中的内容许多与初中有重复,初中地理课只是在小学社会课的基础上更为详细和系统。

四、地理课程的信息化趋向

在面向21世纪所作的地理课程改革中,不能忽视社会信息量的激增和信息技术高速发展可能带来的影响, 地理教育界应为基于信息技术平台上的地理课程开发及早做出适当的思考。

1.基础教育阶段地理课程在学生发展中的独特功能日益显现。关于地理教育在培养学生能力中的独特功能 到底是什么,其实一直不甚明了。传统的认识是掌握地理知识、发展地理思维能力、发展地理技能等,似乎在 一般知识和能力前面加上“地理”就是地理教育的特殊功能。也有的在这些功能上又进行了提炼,就有了“空 间想象能力”等特殊地理能力的提法。这些提法也有一定道理,但仅仅把“空间想象能力”的培养作为地理课 程能力培养的特点还远远不够。到底什么是地理教育在培养学生能力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中的独特功能呢?传 统地理学是一门发现、记录、描述、解释(含定性、定量)和寻找规律的学问,它帮助人们不断扩大对世界和 对人地关系的认识,并运用在发现和研究中形成的地理思想指导人类的生产和生活实践。现代地理学增强了理 论体系的建设、现代技术的应用和与经济发展更为直接的联系,形成了理论、技术和应用三个层面。不论地理 学如何发展,它都是建立在大量地理信息基础之上的。把地理学研究的对象和方法与学校地理课程联系起来, 可以认为,获取、处理、使用和评价地理信息的能力应作为现代地理课程中学生能力培养的重要方面。这个特 点的逐渐显现是和社会信息及信息技术的发展状态直接相关的。

2.大众媒体的发展将分散部分中学地理教育的功能。传统地理课程中的不少内容属于地理常识,例如:地 名、地理事物的分布、常见的地理现象等,以这些内容为主体的地理课程(以初中为主)体系,与现代地理学 的内容相距甚远,对地理学研究工作者来说,中学地理课程似乎过于陈旧;对一般人来说,又会以为地理学就 是如此。这里面的矛盾在于既要充分考虑学生发展需要,又要考虑地理学自身的发展。矛盾的主要方面是学生 ,基础教育的任务是为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今后的生活打下良好的基础,而不是培养科学家;也不可能承担 起培养科学家的重任。所以,地理课程内容是否与现在地理学研究的内容一致,并不很重要,重要的是开设的 课程是否是学生发展需要的。在信息量不是很大、信息技术不很发达的时代,学生日常生活中可能遇到的地理 常识,如世界各大洲、各地区、各个国家的分布、特点都要通过地理课程一一传授给学生,否则,学生很可能 无处去获得这些知识。现在或未来不太远的社会中,信息量如此之大,由学校地理课程传授给学生的地理知识 只能是现有知识的极小一部分,而且很可能若干年后这些知识就会发生变化。此外,大众媒体的发展也扩大了 学生课外知识面。当学生需要知道某个国家的位置时,只要查查地图就可轻易找到,地图册或大量图书、报刊 杂志、光盘和网络中都可以获得有关一个国家的地理情况,这样获取的信息不仅符合学生的需要,而且可能比 从地理课上获得的丰富和有趣的多。学校地理课程将集中精力帮助学生学习地理方面的基本概念和原理;帮助 他们科学地理解地理现象和地理问题;培养学生主动获取地理信息的意识和能力;引导他们热爱自然、热爱科 学并树立科学道德和科学精神。

3.地理课程将更有效地促进学生主体性的发展。当地理课程内容过于依赖地理课本和教师讲授时,学生的 主体性是无法得到很好发展的。首先,学生获取地理信息的唯一可视来源是地理课本,会使学生的视野和想象 力受到很大限制。特别是目前常见的现象:学生大都从课本寻找现成答案,只能满足教师提问的要求,而无法 激励学生探究更多的问题。其次,过于贫乏的地理信息会限制学生的学习活动方式。而适当丰富的教学信息环 境将使学生以多种形式参与学习活动成为可能,例如:除了听教师讲授外,学生可以进行资料查询、社会调查 等活动,用自己找到的地理信息进行独立学习、网络学习、合作学习、批判性学习、创造性学习等多种学习方 式。学生将由对地理知识的被动记忆和存储者变成积极主动的学习者。

开发基于信息技术的地理课程,不仅是必要的,也是可行的。它将体现一种现代地理教育观,会带来一种 全新的学校地理教育方式

初一地理论文(配插图)

非洲位于东半球的西南部,东接印度洋,西临大西洋,北以地中海和直布罗陀海峡同欧洲相望,东北隔苏伊士运河、红海和曼德海峡与亚洲相邻。面积3029万平方公里,是世界第二大洲。

非洲的地理位置非洲是一个高原大陆,全洲平均海拔在600米以上。整个大陆的地形从东南 向西北稍有倾斜。东部和南部地势较高,分布有埃塞俄比亚高原、东非高原和南非高原;世界著名的东非大裂谷就在东非高原和埃塞俄比亚高原上。东非大裂谷全长6000多公里,被称为“地球上最大的伤疤”。

非洲中部和西北部地势较低,分布有刚果盆地和撒哈拉沙漠。撒哈拉沙漠面积达800多万平方公里,是世界上最大的沙漠。撒哈拉沙漠中广布着沙丘、砾石戈壁,只有少数地方由于地下水流出地表而形成绿洲,是沙漠中人烟比较稠密的地方。

非洲的水力资源丰富,蕴藏量占世界总量的20%以上。尼罗河、刚果河、尼日尔河和赞比西河是非洲的四条主要河流。尼罗河全长6600多公里,是世界流程最长的河流。在干燥的沙漠里,由于尼罗河的泛滥而形成了一条带状的“绿色走廊”。这里是农业生产条件最好的地区 。

非洲地跨南北两个半球,赤道横贯中部,气候带南北对称分布。通常气温高,降水少,干旱地区广,有热带大陆之称。动、植物资源非常丰富。在茂密的热带雨林和热带草原地区,生长着许多珍稀动物,如猩猩、狮子、羚羊、长颈鹿、斑马和大象等等。咖啡、枣椰、剑麻和丁香是非洲著名的经济作物。

非洲的地下资源也非常丰富,素有“世界原料宝库”之称。黄金和金刚石的产量一直占世界首位;石油、天然气及铜、锰、铀、铝土、钨、铬等矿产储量也很大,常被称为“富饶的大 陆”。

非洲是人类的发源地之一。在非洲发现的大约200万年以前的人类化石。是迄今所见的人类最早的化石,非洲现有55个国家和地区,全洲人口5.53亿(1985年),人种以黑种人为最多。

非洲经济呈现持续增长势头

近年来,非洲经济呈现持续增长的势头,增长的速度也高于全球经济平均水平。今年以来,许多国际机构对非洲整体经济的预测依然乐观,认为非洲经济的整体表现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出色。非洲经济正以30年来最快的速度向前发展。自2003年以来,非洲经济摆脱了长期低迷的状态,开始进入稳步增长阶段。2003年非洲经济增长率为4.3%。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预计,2006年非洲经济增长率为5.4%,与去年的增速相同,但明年的增长速度可望提高到5.9%。

非洲经济快速发展主要得益于以下四个方面的因素。

第一,非洲国家近年来政治稳定,并实施了宏观经济改革和经济结构调整措施。这些改革措施客观上促进了非洲国家经济的稳定发展。大部分非洲国家的财政平衡得到改善,非洲平均财政情况已从赤字变为盈余。同时,通货膨胀也得到较好控制。

第二,非洲人口中劳动力数量在未来十几年里将会有较快增长,将促使国民收入增加和内需扩大。国际组织普遍认为,非洲国家对经济结构的不断调整,对投资环境的不断改善,加上经济的持续增长,必将加速创造新的就业岗位。

第三,全球经济强劲增长,为非洲经济增长提供了动力。中国、印度等国家经济的快速增长,对非洲经济增长产生了拉动效应,带动了非洲国家加工业和出口的增长。同时,初级产品商品价格的上涨,刺激了非洲国家的出口,改善了非洲国家的贸易状况。仅2005年一年,非洲的贸易顺差就翻了一番以上。

第四,援助和外国投资增加。仅2003年和2004年,援助就增加了100多亿美元。与此同时,外国直接投资也在逐年增长。近年来,流入非洲的外国直接投资以年均20%以上的速度增长。数据显示,在上述两年期间,经济增长速度较快的东非地区外国直接投资增加最快。

当然,非洲经济在加速发展的同时也还有一些困难有待克服。首先,面临全球高油价的挑战。如高油价持续下去,大多数非洲国家的通货膨胀将会上升,经济增长将会受到抑制。对石油靠进口的多数非洲国家来说,经济增长会受到影响。其次,面临美元贬值的威胁。如果美元进一步走低,致使美国进口减少,那么以美国为主要出口市场的非洲国家经济将受到严重影响。同时,美元贬值对非洲的石油出口国来说意味着收益的减少,因为大部分石油交易是以美元来结算的。另外,非洲农业始终面临着自然灾害的威胁。非洲农业的基础设施建设薄弱,基本上靠天吃饭,自然灾害随时可能给脆弱的非洲农业造成巨大损害,进而导致经济下滑。

世界经济已进入新的增长阶段,对非洲国家的经济振兴是一个良好的机会。人们有理由相信,非洲经济是大有希望的。

课程是一个动态的、发展的概念。我国中学地理课程在近50年间一直随社会的进步和科学的发展不断改进 。目前,世界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变化着,人类社会及其教育均面临着21世纪的挑战。虽然从20世纪迈入21世 纪是个渐进的过程,但未来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对教育的期望,使我们不得不经常反思已做过的工作,用发展 的眼光看待中学地理课程,使它能够根据社会的进步适时调整自己的方向。

许多因素影响地理课程的发展。比较重要的有:社会对环境及可持续发展的关注、基础教育价值观的转变 和信息技术的发展。综合这些因素的影响,本文认为,中学地理课程的发展大致有以下几种趋向:与中学其它 课程综合、以环境教育和可持续发展教育的思路重新定向、在注重人文地理的同时突出地球科学、逐步信息化 。这几个趋向既是有各自特点的独立发展方向,又是相互联系、融合在一起的。

一、融合在综合课中的地理知识

在基础教育阶段加强课程的综合化是当今世界课程发展的一个重要动态。课程综合化主要是解决中学特别 是初中阶段课程划分过细、过多,造成学生学习负担过重、缺乏综合掌握和利用所学知识的意识和能力的问题 。现有的综合方式多种多样,基本上是按大的科学分类,把中学的课程分为综合理科(也有称自然科学或科学 的)和社会科。综合理科包括分科时开设的物理、化学、生物、地理中的地学部分;社会科则包括历史、政治 、社会常识、地理等内容(或只包括历史和地理)。

北京市九年义务教育课程改革方案中,也有把原有的地理课和历史课合并为社会课,原有的物理、生物、 化学课合并为科学课来作为学校课程选择之一的设想。此外,北京市和广东省的综合课方案还纳入到高中课程 改革方案之中。

由于我国综合课还处在实验阶段,内容的综合问题还没有很好解决,其中的地理知识往往带有明显的分科 课程痕迹,即地理类知识集中安排,其结构与分科地理课程基本相同。这在社会科的综合中更为明显。

上海市的综合课与浙江省不同的地方在于地理知识与其它知识的融合性更强,它并不是全部集中在一册书 或一个年级中,而是分散在不同阶段,特别是在初三安排了地球知识的学习,这是符合学生年龄和能力特征的 。

综合课程的发展给地理教育研究提出了新的问题。一方面,中学课程淡化学科概念,会使地理知识与其它 学科知识、与学生生活实践更有效地融合起来,其结果是中学的课程将更贴近学生发展的需要。因此,地理教 育的研究将更多地针对地理内容学习本身以及地理与其他学科内容之间的关系,而不再是试图建立更完善的地 理课程体系。另一方面,课程综合化的结果是实现了文、理科各自内部的综合而强化了文、理之间的分化。现 行中学课程中的学科分化现象很严重,但地理课程的实质却是综合的。其一、地理课程涉及各门学科的基础知 识,并为这些基础知识提供了一个综合利用场所。其二,地理课程综合了自然科学知识和人文科学知识。比较 理想的状态是在初中文、理科内部分别综合的背景下,单独保留地理课,使学生有一个综合利用所学文理科知 识和进一步学习综合性较强的知识的领域。然而,地理课如果想承担起这样一个独特的角色,必须进行课程结 构的改革,打破传统的地理学科体系,建立一种以地理思想为中心的,能被人们广泛接受的课程结构。

二、地理课程的环境化趋势

地理课与环境教育的关系是既有重合又有区别。从广义的环境教育概念看,有关人类生存环境特别是自然 环境的知识,大部分都已含在现有的地理课程之中,因此,地理教育实际就是环境教育。从狭义的环境教育概 念看,环境教育主要是环境问题或环境保护教育,而传统的地理课内容以环境为组成、要素本身的特点及其演 变为主,如构成环境的各种自然要素及其变化。此外,地理课程中的行政区划知识等许多内容也不属于狭义的 环境教育内容。但是,中学环境教育的主要途径之一是地理课程,这一点为大多数地理教师所认可。中学地理 课近几年的变化也反映了地理教育界对环境问题的重视。虽然地理课程的历次改革主要从内容的更新或重新组 合和数量的增减方面进行,在课程结构上一直没有根本的变化,但地理课程的环境化趋势已经在内容的更新方 面体现出来,即增加和强化了资源及环境问题的教学。1997年新高中地理课程实验大纲,也是以加强环境学知 识组织地理课程内容为特点的。

根据国家高中地理试验大纲编写的高中地理新教材(人教版)是“用‘可持续发展’的观念构建教材的框 架”的(韦志榕,1997)。在现行高中地理教材侧重阐述人与环境的关系的基础上,新教材加强了环境与发展 的内容。编者试图突破地理圈层的框架,从环境的角度组织教学内容的思路,把人类生存的自然环境由远及近 分成宇宙环境、大气环境、海洋和陆地环境,“在这个框架下,教材讲各个环境的特点,以及人类与各个环境 的关系。对于人类生存的社会环境,则融入了人类对环境与发展的新认识。”(同上)。编者认为这样的“教 材具有鲜明的素质教育方向性”,而从实际上看,说这样的大纲“更具有鲜明的环境教育的方向性”也许更恰 当。

中学地理教育的环境化趋向并不只是从国家制定的教学大纲反映出来,不少大、中学地理教师也提出了同 样的观点,认为“面对21世纪的地理,可持续发展应作为地理教学的核心。”(程平,1996):“可持续发展 应该成为21世纪地理教育的内容框架。”(贾国江,1997)。

地理课程的环境化趋向使我们意识到以下一些问题:

1.课程发展的环境化,使地理课程与环境教育之间潜在的或隐性的联系越来越加明朗和突出。地理课与环 境教育本来就有内在联系,在某些方面难以划分界限。有人从中学课程范式的角度论述中学地理课程与环境教 育的关系:“地理学科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它有一些不同的传统或范型,其中之一是人与环境的传统,这个 传统强调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主要是通过人类对资源的利用而衍生的。不少国家包括中国的中学地理 课程内容和知识结构都反映这种以人地关系为主线的范型。”(李子建,1996)。从国家高中实验大纲和现行 大纲的对比中也可以看出,新大纲的突出特点是将地理教育与环境教育之间的内在联系明朗化,也是地理学科 内容结构以环境教育为核心的重新组合和转化。

2.作为上一个问题的必然结果,中学地理课传统的地理科学体系将被打破。当前意义上的环境教育是以环 境问题为中心的,而目前中学地理课程则是以地理学科体系为中心的。将环境教育的内容和地理教育的内容融 合起来,会生成新的课程结构。即把一些国家或地区的地理背景与当地最重要的地理或环境问题融合在一起, 类似一种区域研究的结构。

3.地理课程环境化的过程中,地理内容选择中的重要原则之一“地理性”将会有所改变。过去人们强调地 理性,是因为地理教育涉及的内容十分广泛,很容易将属于其它学科的内容吸收进来。“地理性”的提出,对 于保证地理课程内容的学科特性和精炼起到了很好的作用。然而,“地理性”是个模糊的概念。更重要的是, 当地理课程趋向于环境教育或可持续发展教育时,再来过分强调“地理性”,将无法真正达到预想的教育目标 ,例如:当我们进行能源问题学习时,只是简单介绍一下能源的概念、能源的种类、能源的特点、能源的分布 和使用数量(传统意义上的地理内容),而缺乏必要的能源生产的知识,如核电站的内部结构怎样,它是如何 工作的,核能使用中的社会性和心理性问题、核能污染是如何防治的等,学生很难真正理解能源问题并对它产 生兴趣。所以,地理课程的环境化趋势需要更多的“开放性”而不是“地理性”。

总之,地理教育的环境趋向是人类社会发展趋势在学校教育中的必然反映,也将使学生对区域地理、部门 地理知识的理解更为深刻、更有学习兴趣。

三、“地球”课程的设立与地理课程的分化

北京市21世纪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方案准备在高中阶段开设“地球”课程,同时仍保留地理课,后者将以人 文地理为主。我国在中学还没有开设过“地球”课。当今人类社会出现的大量环境问题、生态问题、人口问题 、资源问题使人类的生存受到威胁,也使教育工作者逐渐认识到,仅仅让学生懂得分子、原子、物理过程、化 学过程是不够的,他们还应该懂得地球本身的一些知识,地理课程逐渐受到人们的重视,例如:美国正在进行 以地球科学为核心的课程改革实验。

“地球”课程的设立在我国虽然刚刚处于设想阶段,但我们可以在这个基础上探讨一种新的地理课程的分 化模式。

首先,高中开设“地理”课,实际上是将现行高中地理课程中的自然地理部分分化出来(虽然“地球”课 程不同于自然地理),高中地理课将以人文经济内容为主。

其次,现在的初中地理课程以区域地理为主,自然地理内容很少,可以将区域内容大幅度减少。增加学习 自然地理的时间。加强自然地理内容学习至少有下几点好处:一是具有一定的自然地理基础知识,对理解环境 问题是必不可少的;二是为高中学习“地球”课做些准备;三是给那些不准备上高中的学生一些基本的认识自 然环境的知识和科学方法。

第三,适当加强一下小学高年级的社会课程中的地理部分,把一些简单的区域地理知识放在小学高年级, 其实,现在小学社会课中的内容许多与初中有重复,初中地理课只是在小学社会课的基础上更为详细和系统。

四、地理课程的信息化趋向

在面向21世纪所作的地理课程改革中,不能忽视社会信息量的激增和信息技术高速发展可能带来的影响, 地理教育界应为基于信息技术平台上的地理课程开发及早做出适当的思考。

1.基础教育阶段地理课程在学生发展中的独特功能日益显现。关于地理教育在培养学生能力中的独特功能 到底是什么,其实一直不甚明了。传统的认识是掌握地理知识、发展地理思维能力、发展地理技能等,似乎在 一般知识和能力前面加上“地理”就是地理教育的特殊功能。也有的在这些功能上又进行了提炼,就有了“空 间想象能力”等特殊地理能力的提法。这些提法也有一定道理,但仅仅把“空间想象能力”的培养作为地理课 程能力培养的特点还远远不够。到底什么是地理教育在培养学生能力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中的独特功能呢?传 统地理学是一门发现、记录、描述、解释(含定性、定量)和寻找规律的学问,它帮助人们不断扩大对世界和 对人地关系的认识,并运用在发现和研究中形成的地理思想指导人类的生产和生活实践。现代地理学增强了理 论体系的建设、现代技术的应用和与经济发展更为直接的联系,形成了理论、技术和应用三个层面。不论地理 学如何发展,它都是建立在大量地理信息基础之上的。把地理学研究的对象和方法与学校地理课程联系起来, 可以认为,获取、处理、使用和评价地理信息的能力应作为现代地理课程中学生能力培养的重要方面。这个特 点的逐渐显现是和社会信息及信息技术的发展状态直接相关的。

2.大众媒体的发展将分散部分中学地理教育的功能。传统地理课程中的不少内容属于地理常识,例如:地 名、地理事物的分布、常见的地理现象等,以这些内容为主体的地理课程(以初中为主)体系,与现代地理学 的内容相距甚远,对地理学研究工作者来说,中学地理课程似乎过于陈旧;对一般人来说,又会以为地理学就 是如此。这里面的矛盾在于既要充分考虑学生发展需要,又要考虑地理学自身的发展。矛盾的主要方面是学生 ,基础教育的任务是为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今后的生活打下良好的基础,而不是培养科学家;也不可能承担 起培养科学家的重任。所以,地理课程内容是否与现在地理学研究的内容一致,并不很重要,重要的是开设的 课程是否是学生发展需要的。在信息量不是很大、信息技术不很发达的时代,学生日常生活中可能遇到的地理 常识,如世界各大洲、各地区、各个国家的分布、特点都要通过地理课程一一传授给学生,否则,学生很可能 无处去获得这些知识。现在或未来不太远的社会中,信息量如此之大,由学校地理课程传授给学生的地理知识 只能是现有知识的极小一部分,而且很可能若干年后这些知识就会发生变化。此外,大众媒体的发展也扩大了 学生课外知识面。当学生需要知道某个国家的位置时,只要查查地图就可轻易找到,地图册或大量图书、报刊 杂志、光盘和网络中都可以获得有关一个国家的地理情况,这样获取的信息不仅符合学生的需要,而且可能比 从地理课上获得的丰富和有趣的多。学校地理课程将集中精力帮助学生学习地理方面的基本概念和原理;帮助 他们科学地理解地理现象和地理问题;培养学生主动获取地理信息的意识和能力;引导他们热爱自然、热爱科 学并树立科学道德和科学精神。

3.地理课程将更有效地促进学生主体性的发展。当地理课程内容过于依赖地理课本和教师讲授时,学生的 主体性是无法得到很好发展的。首先,学生获取地理信息的唯一可视来源是地理课本,会使学生的视野和想象 力受到很大限制。特别是目前常见的现象:学生大都从课本寻找现成答案,只能满足教师提问的要求,而无法 激励学生探究更多的问题。其次,过于贫乏的地理信息会限制学生的学习活动方式。而适当丰富的教学信息环 境将使学生以多种形式参与学习活动成为可能,例如:除了听教师讲授外,学生可以进行资料查询、社会调查 等活动,用自己找到的地理信息进行独立学习、网络学习、合作学习、批判性学习、创造性学习等多种学习方 式。学生将由对地理知识的被动记忆和存储者变成积极主动的学习者。

开发基于信息技术的地理课程,不仅是必要的,也是可行的。它将体现一种现代地理教育观,会带来一种 全新的学校地理教育方式

浙江油价调整时间表

课程是一个动态的、发展的概念。我国中学地理课程在近50年间一直随社会的进步和科学的发展不断改进 。目前,世界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变化着,人类社会及其教育均面临着21世纪的挑战。虽然从20世纪迈入21世 纪是个渐进的过程,但未来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对教育的期望,使我们不得不经常反思已做过的工作,用发展 的眼光看待中学地理课程,使它能够根据社会的进步适时调整自己的方向。

许多因素影响地理课程的发展。比较重要的有:社会对环境及可持续发展的关注、基础教育价值观的转变 和信息技术的发展。综合这些因素的影响,本文认为,中学地理课程的发展大致有以下几种趋向:与中学其它 课程综合、以环境教育和可持续发展教育的思路重新定向、在注重人文地理的同时突出地球科学、逐步信息化 。这几个趋向既是有各自特点的独立发展方向,又是相互联系、融合在一起的。

一、融合在综合课中的地理知识

在基础教育阶段加强课程的综合化是当今世界课程发展的一个重要动态。课程综合化主要是解决中学特别 是初中阶段课程划分过细、过多,造成学生学习负担过重、缺乏综合掌握和利用所学知识的意识和能力的问题 。现有的综合方式多种多样,基本上是按大的科学分类,把中学的课程分为综合理科(也有称自然科学或科学 的)和社会科。综合理科包括分科时开设的物理、化学、生物、地理中的地学部分;社会科则包括历史、政治 、社会常识、地理等内容(或只包括历史和地理)。

北京市九年义务教育课程改革方案中,也有把原有的地理课和历史课合并为社会课,原有的物理、生物、 化学课合并为科学课来作为学校课程选择之一的设想。此外,北京市和广东省的综合课方案还纳入到高中课程 改革方案之中。

由于我国综合课还处在实验阶段,内容的综合问题还没有很好解决,其中的地理知识往往带有明显的分科 课程痕迹,即地理类知识集中安排,其结构与分科地理课程基本相同。这在社会科的综合中更为明显。

上海市的综合课与浙江省不同的地方在于地理知识与其它知识的融合性更强,它并不是全部集中在一册书 或一个年级中,而是分散在不同阶段,特别是在初三安排了地球知识的学习,这是符合学生年龄和能力特征的 。

综合课程的发展给地理教育研究提出了新的问题。一方面,中学课程淡化学科概念,会使地理知识与其它 学科知识、与学生生活实践更有效地融合起来,其结果是中学的课程将更贴近学生发展的需要。因此,地理教 育的研究将更多地针对地理内容学习本身以及地理与其他学科内容之间的关系,而不再是试图建立更完善的地 理课程体系。另一方面,课程综合化的结果是实现了文、理科各自内部的综合而强化了文、理之间的分化。现 行中学课程中的学科分化现象很严重,但地理课程的实质却是综合的。其一、地理课程涉及各门学科的基础知 识,并为这些基础知识提供了一个综合利用场所。其二,地理课程综合了自然科学知识和人文科学知识。比较 理想的状态是在初中文、理科内部分别综合的背景下,单独保留地理课,使学生有一个综合利用所学文理科知 识和进一步学习综合性较强的知识的领域。然而,地理课如果想承担起这样一个独特的角色,必须进行课程结 构的改革,打破传统的地理学科体系,建立一种以地理思想为中心的,能被人们广泛接受的课程结构。

二、地理课程的环境化趋势

地理课与环境教育的关系是既有重合又有区别。从广义的环境教育概念看,有关人类生存环境特别是自然 环境的知识,大部分都已含在现有的地理课程之中,因此,地理教育实际就是环境教育。从狭义的环境教育概 念看,环境教育主要是环境问题或环境保护教育,而传统的地理课内容以环境为组成、要素本身的特点及其演 变为主,如构成环境的各种自然要素及其变化。此外,地理课程中的行政区划知识等许多内容也不属于狭义的 环境教育内容。但是,中学环境教育的主要途径之一是地理课程,这一点为大多数地理教师所认可。中学地理 课近几年的变化也反映了地理教育界对环境问题的重视。虽然地理课程的历次改革主要从内容的更新或重新组 合和数量的增减方面进行,在课程结构上一直没有根本的变化,但地理课程的环境化趋势已经在内容的更新方 面体现出来,即增加和强化了资源及环境问题的教学。1997年新高中地理课程实验大纲,也是以加强环境学知 识组织地理课程内容为特点的。

根据国家高中地理试验大纲编写的高中地理新教材(人教版)是“用‘可持续发展’的观念构建教材的框 架”的(韦志榕,1997)。在现行高中地理教材侧重阐述人与环境的关系的基础上,新教材加强了环境与发展 的内容。编者试图突破地理圈层的框架,从环境的角度组织教学内容的思路,把人类生存的自然环境由远及近 分成宇宙环境、大气环境、海洋和陆地环境,“在这个框架下,教材讲各个环境的特点,以及人类与各个环境 的关系。对于人类生存的社会环境,则融入了人类对环境与发展的新认识。”(同上)。编者认为这样的“教 材具有鲜明的素质教育方向性”,而从实际上看,说这样的大纲“更具有鲜明的环境教育的方向性”也许更恰 当。

中学地理教育的环境化趋向并不只是从国家制定的教学大纲反映出来,不少大、中学地理教师也提出了同 样的观点,认为“面对21世纪的地理,可持续发展应作为地理教学的核心。”(程平,1996):“可持续发展 应该成为21世纪地理教育的内容框架。”(贾国江,1997)。

地理课程的环境化趋向使我们意识到以下一些问题:

1.课程发展的环境化,使地理课程与环境教育之间潜在的或隐性的联系越来越加明朗和突出。地理课与环 境教育本来就有内在联系,在某些方面难以划分界限。有人从中学课程范式的角度论述中学地理课程与环境教 育的关系:“地理学科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它有一些不同的传统或范型,其中之一是人与环境的传统,这个 传统强调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主要是通过人类对资源的利用而衍生的。不少国家包括中国的中学地理 课程内容和知识结构都反映这种以人地关系为主线的范型。”(李子建,1996)。从国家高中实验大纲和现行 大纲的对比中也可以看出,新大纲的突出特点是将地理教育与环境教育之间的内在联系明朗化,也是地理学科 内容结构以环境教育为核心的重新组合和转化。

2.作为上一个问题的必然结果,中学地理课传统的地理科学体系将被打破。当前意义上的环境教育是以环 境问题为中心的,而目前中学地理课程则是以地理学科体系为中心的。将环境教育的内容和地理教育的内容融 合起来,会生成新的课程结构。即把一些国家或地区的地理背景与当地最重要的地理或环境问题融合在一起, 类似一种区域研究的结构。

3.地理课程环境化的过程中,地理内容选择中的重要原则之一“地理性”将会有所改变。过去人们强调地 理性,是因为地理教育涉及的内容十分广泛,很容易将属于其它学科的内容吸收进来。“地理性”的提出,对 于保证地理课程内容的学科特性和精炼起到了很好的作用。然而,“地理性”是个模糊的概念。更重要的是, 当地理课程趋向于环境教育或可持续发展教育时,再来过分强调“地理性”,将无法真正达到预想的教育目标 ,例如:当我们进行能源问题学习时,只是简单介绍一下能源的概念、能源的种类、能源的特点、能源的分布 和使用数量(传统意义上的地理内容),而缺乏必要的能源生产的知识,如核电站的内部结构怎样,它是如何 工作的,核能使用中的社会性和心理性问题、核能污染是如何防治的等,学生很难真正理解能源问题并对它产 生兴趣。所以,地理课程的环境化趋势需要更多的“开放性”而不是“地理性”。

总之,地理教育的环境趋向是人类社会发展趋势在学校教育中的必然反映,也将使学生对区域地理、部门 地理知识的理解更为深刻、更有学习兴趣。

三、“地球”课程的设立与地理课程的分化

北京市21世纪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方案准备在高中阶段开设“地球”课程,同时仍保留地理课,后者将以人 文地理为主。我国在中学还没有开设过“地球”课。当今人类社会出现的大量环境问题、生态问题、人口问题 、资源问题使人类的生存受到威胁,也使教育工作者逐渐认识到,仅仅让学生懂得分子、原子、物理过程、化 学过程是不够的,他们还应该懂得地球本身的一些知识,地理课程逐渐受到人们的重视,例如:美国正在进行 以地球科学为核心的课程改革实验。

“地球”课程的设立在我国虽然刚刚处于设想阶段,但我们可以在这个基础上探讨一种新的地理课程的分 化模式。

首先,高中开设“地理”课,实际上是将现行高中地理课程中的自然地理部分分化出来(虽然“地球”课 程不同于自然地理),高中地理课将以人文经济内容为主。

其次,现在的初中地理课程以区域地理为主,自然地理内容很少,可以将区域内容大幅度减少。增加学习 自然地理的时间。加强自然地理内容学习至少有下几点好处:一是具有一定的自然地理基础知识,对理解环境 问题是必不可少的;二是为高中学习“地球”课做些准备;三是给那些不准备上高中的学生一些基本的认识自 然环境的知识和科学方法。

第三,适当加强一下小学高年级的社会课程中的地理部分,把一些简单的区域地理知识放在小学高年级, 其实,现在小学社会课中的内容许多与初中有重复,初中地理课只是在小学社会课的基础上更为详细和系统。

四、地理课程的信息化趋向

在面向21世纪所作的地理课程改革中,不能忽视社会信息量的激增和信息技术高速发展可能带来的影响, 地理教育界应为基于信息技术平台上的地理课程开发及早做出适当的思考。

1.基础教育阶段地理课程在学生发展中的独特功能日益显现。关于地理教育在培养学生能力中的独特功能 到底是什么,其实一直不甚明了。传统的认识是掌握地理知识、发展地理思维能力、发展地理技能等,似乎在 一般知识和能力前面加上“地理”就是地理教育的特殊功能。也有的在这些功能上又进行了提炼,就有了“空 间想象能力”等特殊地理能力的提法。这些提法也有一定道理,但仅仅把“空间想象能力”的培养作为地理课 程能力培养的特点还远远不够。到底什么是地理教育在培养学生能力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中的独特功能呢?传 统地理学是一门发现、记录、描述、解释(含定性、定量)和寻找规律的学问,它帮助人们不断扩大对世界和 对人地关系的认识,并运用在发现和研究中形成的地理思想指导人类的生产和生活实践。现代地理学增强了理 论体系的建设、现代技术的应用和与经济发展更为直接的联系,形成了理论、技术和应用三个层面。不论地理 学如何发展,它都是建立在大量地理信息基础之上的。把地理学研究的对象和方法与学校地理课程联系起来, 可以认为,获取、处理、使用和评价地理信息的能力应作为现代地理课程中学生能力培养的重要方面。这个特 点的逐渐显现是和社会信息及信息技术的发展状态直接相关的。

2.大众媒体的发展将分散部分中学地理教育的功能。传统地理课程中的不少内容属于地理常识,例如:地 名、地理事物的分布、常见的地理现象等,以这些内容为主体的地理课程(以初中为主)体系,与现代地理学 的内容相距甚远,对地理学研究工作者来说,中学地理课程似乎过于陈旧;对一般人来说,又会以为地理学就 是如此。这里面的矛盾在于既要充分考虑学生发展需要,又要考虑地理学自身的发展。矛盾的主要方面是学生 ,基础教育的任务是为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今后的生活打下良好的基础,而不是培养科学家;也不可能承担 起培养科学家的重任。所以,地理课程内容是否与现在地理学研究的内容一致,并不很重要,重要的是开设的 课程是否是学生发展需要的。在信息量不是很大、信息技术不很发达的时代,学生日常生活中可能遇到的地理 常识,如世界各大洲、各地区、各个国家的分布、特点都要通过地理课程一一传授给学生,否则,学生很可能 无处去获得这些知识。现在或未来不太远的社会中,信息量如此之大,由学校地理课程传授给学生的地理知识 只能是现有知识的极小一部分,而且很可能若干年后这些知识就会发生变化。此外,大众媒体的发展也扩大了 学生课外知识面。当学生需要知道某个国家的位置时,只要查查地图就可轻易找到,地图册或大量图书、报刊 杂志、光盘和网络中都可以获得有关一个国家的地理情况,这样获取的信息不仅符合学生的需要,而且可能比 从地理课上获得的丰富和有趣的多。学校地理课程将集中精力帮助学生学习地理方面的基本概念和原理;帮助 他们科学地理解地理现象和地理问题;培养学生主动获取地理信息的意识和能力;引导他们热爱自然、热爱科 学并树立科学道德和科学精神。

3.地理课程将更有效地促进学生主体性的发展。当地理课程内容过于依赖地理课本和教师讲授时,学生的 主体性是无法得到很好发展的。首先,学生获取地理信息的唯一可视来源是地理课本,会使学生的视野和想象 力受到很大限制。特别是目前常见的现象:学生大都从课本寻找现成答案,只能满足教师提问的要求,而无法 激励学生探究更多的问题。其次,过于贫乏的地理信息会限制学生的学习活动方式。而适当丰富的教学信息环 境将使学生以多种形式参与学习活动成为可能,例如:除了听教师讲授外,学生可以进行资料查询、社会调查 等活动,用自己找到的地理信息进行独立学习、网络学习、合作学习、批判性学习、创造性学习等多种学习方 式。学生将由对地理知识的被动记忆和存储者变成积极主动的学习者。

开发基于信息技术的地理课程,不仅是必要的,也是可行的。它将体现一种现代地理教育观,会带来一种 全新的学校地理教育方式

2022年油价调整时间表一览

1月17日24时

1月29日24时

2月17日24时

3月03日24时

3月17日24时

3月31日24时

4月15日24时

4月28日24时

5月16日24时

5月30日24时

6月14日24时

6月28日24时

7月12日24时

7月26日24时

8月09日24时

8月23日24时

9月06日24时

9月21日24时

10月10日24时

10月24日24时

11月07日24时

11月21日24时

12月05日24时

12月19日24时

2022年我国成品油共迎24轮调价窗口期,首次调整时间为1月17日24时,后期调整为10个工作日一调。

国内油价调整规则:成品油调整周期为10个工作日,也就是说是十个工作日之后油价调整窗口开启一次,而工作日不包含周六日和法定假日。